重奏业余组第一名获奖选手:马可芮希、万芊依
8月29日,2021年“爱琴杯”国际大提琴比赛落下帷幕。比赛共有466位选手参加,分别来自加拿大以及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和澳门等二十多个省市、地区。经过评委会仔细遴选,15位选手分别获得独奏4个专业组别的奖项,39位选手分别获得6个独奏非专业组别的奖项,7个重奏组合获得重奏比赛奖项,7位选手获得演奏“中国作品奖”。
专业性强
整体水平高
“爱琴杯”国际大提琴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已18年,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的‘爱琴杯’也是纪念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司徒志文专届比赛。比赛得到司徒老师的家乡广东开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决赛原本计划在开平举行,但由于疫情的原因不得不改为线上比赛。”评委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大提琴教研室主任马雯表示,虽然改为线上比赛,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参赛选手报名的积极性,无论专业组还是业余组,都有非常优秀的选手出现。
专业组的选手们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青年组、少年组等各组别的前三名选手分数挨得很近,整体水平都不错;业余组中的D组、E组、F组,特别是7岁至12岁这个年龄段报名参赛者较前几届明显增多,且水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业余组的不少获奖选手,其指导老师并非专业院校教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令人欣喜,从评委们给出的高分数就能看出,这些孩子前途无量,这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大提琴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很快。
本届比赛组委会主席兼艺术总监由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俞明青担任,总顾问为央音大提琴教授陈圆。评委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德国柏林音乐艺术表演学院、韩国仁济大学等十几所海内外专业院校。评委们一致表示,本届比赛的选手整体水准很高。评委、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教授马蒂·罗西认为,本届比赛专业组的获奖选手们,如果参加其他任何一项国际大提琴比赛,都会取得好成绩。比赛结束后,选手们都会收到所在组别的评委给自己的评语及分数,了解自己演奏的优点和缺点。
曲目量大 难度高
马雯介绍,本届比赛的一大特色是规定曲目程度较难、曲目量很大,能同时演奏整套曲目很不容易,必须具备很强的能力才能完成出色。
例如,专业青年组初赛要求曲目为:波帕尔高级练习曲40首中任选一首或在皮亚蒂随想曲中任选一首;巴赫无伴奏组曲第四、五、六组中任选其中一组的前奏曲及萨拉班德舞曲;自选中国作品一首不短于5分钟;贝多芬第三、第四、第五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之一首或者勃拉姆斯e小调或F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舒伯特《a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D.821)、格里格《a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36)等作品中的一首,或自选一首20世纪以后创作的奏鸣曲。
专业青年组决赛要求从下列经典协奏曲中选择一首演奏,包括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No.2华彩选用莫里斯·让德隆版)、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85)、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04)等。
参赛选手在准备这些经典的高难度曲目的过程中收获很多。
鼓励选手创编
重视中国作品
“爱琴杯”的一项重要传统是要求几乎每个组的选手都要演奏中国作品,例如,专业青年组初赛演奏自选中国作品一首,不短于5分钟;专业少年组13岁至17岁自选中国作品一首,不短于4分钟;专业成人组33岁至52岁自选中国作品一首不短于4分钟。比赛设有“中国作品演奏奖”,参赛选手演奏的曲目既有传统中国作品也有自己改编的作品。
比赛要求大提琴二重奏、四重奏的曲目中至少有一首中国作品,组委会为选手列出了可供选择的中国作品,例如,二重奏:傅庚辰《红星曲》、蒙族民歌《小黄鹂鸟》、赵东升《相望》等;四重奏:贺绿汀《游击队之歌》、林育《苹果花开的时候》、宋牮《山歌》等。
马雯表示,希望选手们通过学习演奏大提琴中国作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由于缺乏三重奏、五重奏等其他大提琴重奏形式的中国作品,组委会鼓励演奏者自己改编或委约作曲家谱写大提琴重奏新作、推广中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