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报网首页 > 音乐周报 > 正文

老年合唱:歌声里的“夕阳红”

2020-12-09 11:37

音乐周报

记者:本报记者 陈茴茴

北京老教授合唱团建团20周年音乐会

每周三上午,是家住北京、年近八旬的张叔叔固定参加合唱团排练的时间。每周这天他都会比平时早起一个小时,穿戴好前一晚特意熨妥的西服,整理好排练用的谱夹,再挎上自己的宝贝相机——除了排练,张叔叔还担任着合唱团的组委,负责给合唱团拍照并撰写简报。张叔叔的儿子说,父亲退休前在一家国营宾馆担任经理,工作繁忙,但现在参加合唱团的他甚至比上班时候还忙碌。“和团里的老伙伴们一起唱歌,是我们很多人每周难得的期盼。”张叔叔感慨地说。

据中国发展基金会预测,大约到2022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由老龄化社会进入真正的老龄社会。让老年人拥有健康心态和良好精神面貌安度晚年,成为社会物质条件日益丰富、老龄社会来临后的重要社会课题。在各种丰富老年人文化精神生活的活动中,合唱是参与人群较多、涉及层面较广、社会效果较好的一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合唱歌声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夕阳红”。

1.余热可发挥 情感有归处

195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的陈秋凡开始与俄罗斯歌曲结下不解之缘。退休后,他先后义务担任北京“俄语沙龙”“卡秋莎”等5个俄语合唱团的顾问、艺术指导。2009年4月1日,陈秋凡组建了北京风帆合唱团,北京各行各业喜欢合唱和俄语歌曲的退休老人们开始在“风帆”聚头。团员里有人曾是行业首席俄语翻译,有人曾长驻俄罗斯工作……因为对俄罗斯歌曲的爱好相聚在这个合唱团里。几十年俄语教学的经验成为陈秋凡办好“风帆”的法宝,他带领团员们一起用俄语朗诵歌词,口型、发音、韵味一一强调。同时,为了运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他还登门求教多位声乐专家,请他们教会自己正确的发声、歌唱方法,回来后再教给团员。在成立十多年时间里,团员们在他指导下不仅会唱八十多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俄罗斯歌曲,而且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原汁原味地唱出歌曲所特有的风格和韵味,成为京城老年合唱团里演唱俄罗斯歌曲的明星团队。

成立于1998年7月的北京老教授合唱团由近百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北京二十多所高校和研究院的离退休老教授组成,成立之初由指挥家高伟任艺术总监和指挥,目前由青年指挥杨洋担任常任指挥。每次举办专场音乐会,面对十几首的曲目量,团员们都努力背谱演唱。杨洋表示,这和老教授们退休前的职业习惯有关,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他们,教书育人严谨认真,做每件事情都非常专注和投入。团员们把工作中的严谨精神延续到了合唱中,从谱子到歌词都非常细致,比如《雪花的快乐》这首作品各版演唱对于“的”字咬字有不同,《不忘初心》这首作品的原唱是通俗唱法,其中“的”“了”等字的咬字发音也会不同,团员们对到底是以“di”还是“de”为准,“了”字该如何发音,演唱前都会进行详细讨论。

除了像老教授合唱团、风帆合唱团这样偏重专业、技能训练的老年合唱团外,寓教于乐、无门槛的公园合唱团也聚集不少喜欢歌唱的老年人。大家聚在一起,唱着年轻时候熟悉喜爱的歌曲,欢歌笑语中度过一个早上或晚上。在这样的合唱团里,更年期综合症的阿姨们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癌症病人拥有每天两个小时忘却恐惧与不安的时光,因家庭矛盾而憋闷心中的老人们情绪得到舒缓……一位公园合唱团团长说,不少歌友回到家里还会不自主哼唱在合唱团里唱过的歌曲,情绪放松和心情愉悦间接改善了和家人的关系,许多家属都悄悄找到他,衷心地握着他的手,一遍遍地说“谢谢”。

在带领老年合唱团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广州合唱协会副会长陶文华表示,合唱既具有大众性,又有艺术性,对于老年人而言是“高而可攀”的文艺活动。与听音乐相比,大众直接参与演唱的感受是不同的。相对器乐作品而言,合唱作品有歌词、可表意,给人更大的满足感。合唱还具有社会性,直接反映着生活、时代的呼声。对退休后容易感到孤独寂寞的老年人而言,合唱既是多声部艺术也是群体艺术,在体会多声部美感的同时还能让他们在合唱团中找到心灵慰藉。追求合唱美的过程中,他们对生活也有了新的希望。

2.用方法歌唱 与岁月赛跑

在老年活动中心,两位老年合唱团团员聊起自己参加的合唱团。一位说:“我就喜欢唱歌,所以我挑合唱团主要看他们曲目多不多、好不好。”另一位说:“我退休后在学钢琴,之前参加的合唱团就是随便唱唱,我觉得不行。最近换的这个团有专门的老师教练声与演唱技巧,专业指挥按时排练。我回家练琴的时候正好能练练合唱团的曲子,感觉更适合我。”

随着国内合唱艺术的逐步普及,老年合唱团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陶文华表示,合唱的社会功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转变,老年合唱也经历着几个发展阶段:首先是以锻炼、宣泄、自娱自乐为目的的单声部齐唱,地点多在公园、广场;之后开始有声部划分,但仍停留在群众歌咏层面,作品未达到合唱艺术水平,常见的有社区或小区的合唱团,这类合唱团易受到作品局限,很多有难度的作品唱不了;第三类是向合唱艺术努力前进的团队,指挥、钢琴伴奏、各声部齐全。大众对于合唱的认识是一个渐进过程,老年人也是如此。合唱工作者的职责在于将歌咏、群众合唱引导到合唱艺术,让更多人领略合唱的魅力。老年合唱相对于童声合唱、成人合唱,更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

广州市合唱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老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常清说,老年合唱团的特点是团员有时间、有热情,能够坚持,他们对音乐的追求其实很执着。过去,老年合唱确实是以“红歌”为主的歌咏较多,如今愿意攻克艺术品位高、难度大的作品的老年合唱团也在不断增加,老年合唱整体的发展水平在提高。合唱是一种综合艺术素养,常清希望,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引导老年团员唱出符合自己年龄段的“好声音”,给予他们“中老年团队也能唱好”的信心和“业余学习者也要走正道”观念。正确的歌唱方法,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养生。

带领过不少老年团队的青年指挥家王超表示,许多老年合唱团最主要问题是错误的合唱审美观念。我国过去受“大合唱”(并非合唱术语中的大合唱)的影响较大,群众合唱偏好亢奋型歌唱。体现在老年合唱就是“使劲儿唱、音色扁、声音抖”。这需要指挥传递给团员统一、正确的合唱审美观念,观念一变,音色、和谐度、音量和表达都会发生变化。他表示,老年人因为声带钙化现象,声音会变得比较沙哑、苍老,气息也不稳定。大部分团员之前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只是在退休后作为一个业余爱好来参与,这些都对音准有很大影响。如何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将老年合唱团提升一个台阶,帮助老年人的声音与时间赛跑,是所有老年合唱团带团指挥面对的重要问题。

3.让老年合唱真正属于老年人

广州市合唱协会最近专门成立了老年合唱委员会。广州合唱协会会长苗向阳表示,在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老年合唱爱好者人群激增的形势下,老年合唱在飞速发展中呈现出特色、优势,也出现相应的困惑与问题。老年合唱委员会的成立,既致力于研究老年合唱特点与问题,探索老年合唱的训练、曲目、演唱风格和演绎形式,也探寻合唱在老年人健康生活、快乐养老方面积极的社会作用。苗向阳说,“老年委”成立后,要在老年合唱作品方面多加探索,同时呼吁社会上多创作改编一些适合老年人演唱的作品。目前各大老年合唱节交上来的谱子中,没有几首是适合老年人唱的。翻开市面上出版的“老年合唱歌曲集”,真正适合老年人唱的曲目可能不到五分之一。王超也表示,近年来虽然新曲目大量涌现,但其中专门为老年合唱创作的少之又少。老年合唱作品一般要具备这几个特点:优美的旋律,有简单清晰的、老年人能够感受到的和声,有简单的织体、节奏,识谱也要尽量简单,让老年人在其中体会到合唱的美感。

除了作品,政府相关的扶持和专业人才的引导也是影响老年合唱发展的重要因素。陶文华表示,目前各地的老年活动中心并不是每个老年合唱团都可以进,很多团队并没有排练场地,只能在广场、公园唱,无法提高水平。进入老龄社会后,老年合唱团数量会增长更快,指挥、声乐老师、钢琴伴奏等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迫在眉睫。广州市合唱协会副会长兼老年合唱委员会主任张彬表示,场地、钢琴、人才的投入,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与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老年合唱的发展不仅事关合唱艺术发展,更具有社会意义。

苗向阳表示,今后希望能够举办一个属于所有老年人的“乐龄”合唱节,不论级别、职业都可以来参加。常清则说,社会上举行的合唱商业活动不少,但提供给老年合唱的专业合唱平台并不多。很多合唱活动中,老年合唱团是与成年混声合唱团一起比赛的,并不公平。一个适合所有老年人参加的“乐龄”合唱节,正是想为各个层次的老年合唱团提供一个公平、专业的展示平台,大家可以展现不同类型、风格的老年合唱作品,促进从演唱到作品新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