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报网首页 > 音乐周报 > 正文

148首彭修文作品抢救式出版

2020-10-21 09:46

音乐周报

记者: 本报记者 卢旸

近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彭修文作品集》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是当代中国音乐事业的宝贵财富,作品集的出版将引领业界在创作、指挥、演奏、研究等各个领域继续深入挖掘,进而为繁荣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为《彭修文作品集》作序。

整理彭修文作品历经波折

彭修文作为中国现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之父”“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宗师”。他的民族管弦乐艺术既是现当代中国音乐事业的宝贵财富,也代表着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发展史的主线。遗憾的是,在彭修文身后20余年时间里,他的作品从未结集出版过。“彭修文先生习惯用铅笔写五线谱总谱,然后由乐团团员自行抄写分谱。因年代久远,很多乐谱已经遗失,很多手稿字迹已经模糊。”项目选题策划人赵熙介绍,《彭修文作品集》对作品曲谱进行抢救式整理,历经波折,契而不舍,最终成书。

《彭修文作品集》共10册,收录了彭修文创编的148首器乐作品,包括彭修文的独奏、重奏、声乐伴奏、合奏、组曲、套曲、协奏曲、交响诗、交响乐等各种音乐体裁和乐队的组合形式,绝大部分为首次出版。

为了克服音符难以辨认、原稿笔误、简谱转线谱的音符位置错误、改动在分谱没有誊抄到总谱上等重重难题,现代出版社成立《彭修文作品集》工作委员会,建立了编辑、校对、编者共同沟通机制。《彭修文作品集》编校细致到符头符干的大小、五线的间距、乐器分组、排列顺序、震音记号、分合奏标记、简写标记、泛音琶音的标记方式等,不同的音乐记号和说明性文字有不同的字体字号,为彭修文音乐作品的研究和演奏提供了标准本。“《彭修文作品集》对编辑队伍也是很好的历练,为现代出版社音乐事业打下很好的基础。”现代出版社音乐事业部主编竹岗说。

作品集力求还原彭修文作品全貌,曲目按照创作时间顺序排列,每首乐曲的曲谱包括标题、曲式、创作时间、乐器表以及五线谱总谱。有些曲目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修改,作品集选取反映作者创作成长过程的曲目,收录了不同时期的版本。“从不同年代的版本,如《将军令》《花好月圆》《采茶灯》等总谱比对中,可观察到他的笔触由生涩单调,逐步进入娴熟练达、从心所欲境界的过程。”弹拨乐演奏家张大森表示。

“出版不仅是音乐作品本身,更是记录了一段历史。”作品集编者彭弘是彭修文之女、大提琴演奏家,1979年进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2005年专门从事研究彭修文的民族管弦乐艺术至今,收集整理与彭修文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她专门撰写《出版说明》对彭修文音乐生涯中的乐器改革、乐队编制、乐器性能及音域等变迁情况作了详细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总谱。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张高翔表示:“《彭修文作品集》的出版发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致敬彭修文、学习和继承彭修文精神的重要读本。”

凭天赋、努力 成为一代大师

彭修文的作品家喻户晓,影响遍及世界,而他本人一生低调。《彭修文作品集》附有生平年表及作品年表,呈现了非科班出身的彭修文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一步步成为一代乐坛大师的历程,并邀请卞祖善、周荫昌、梁茂春、张大森、王嘉实、阎惠昌、张高翔等业内专家以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专门撰写缅怀文章。

彭修文祖籍江苏溧阳,1931年出生于湖北汉口,早年在家族长辈的影响下接受了中国传统音乐启蒙,先后学习二胡、琵琶等乐器,1946年在重庆就学期间曾在国际广播电台国乐队担任业余演奏员,1950年被正式录用为西南人民广播电台(重庆)文艺组成员。

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专业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成立。作为创始人之一,彭修文在前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弓弦、弹拨、吹管和打击乐四个声部组合的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构想。“西方的指挥有一个完备的交响乐团,有一辈子都演不完的作品。而我却什么都没有,乐队残缺不全,作品要自己写,我这个指挥太难当了!”40余年来,彭修文历任指挥、副团长、团长、艺术指导和首席指挥。他将排练与教学相结合,帮助乐手们掌握和提高演奏的技能技巧。“每次排练,他细至音准、节奏、弓法、指法、奏法、气息、气口等基础要素,都要求必须准确无误。他对声部内同类乐器、不同乐器之间的配合,以及不同声部相互协调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排练中,对于部分特殊要求,他时常亲自操琴示范,讲解要点。”张高翔回忆。

20世纪80年代,彭修文进入创作、演出、社会活动和其他工作都十分繁忙的黄金时期。也是这个时期,他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投入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深入音乐课堂和课外活动,了解学生们的爱好和需求,进而为他们编教材,写作品,教唱、演奏,帮助乐队排练、演出,担任北京市中学生金帆艺术团艺术指导等。他曾大声疾呼:“在儿童少年时期就应当培养好一个正确的音乐观念和能力,要做到这点就必须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教育家周荫昌表示,彭先生的心目中和工作里,音乐与人、与人民、与教育,音乐与国家、民族,与历史、现实、未来等从来浑然一体,他用自己丰硕的、彰显中国民族风骨的音乐成果影响、教育了几代人。

1996年8月,彭修文因病住院,医生禁止他工作。但他以惊人的毅力谱写《揭天鼓吹——香港节日序曲》,以祝贺香港回归祖国。作品完成仅9天,他便离开了人世。彭修文在总谱题词中写道:“这个作品,从酝酿到写谱,为时甚久。从8月初开始酝酿、考虑素材,8月21日我因肝病住院,10月上旬即进入写草稿阶段,由于几度闹病,总谱直至今日(12月19日18时)方始脱稿。总算了却一桩大心事。”1996年12月28日,彭修文因病逝世,终年65岁。

彭修文艺术道路 是时代缩影

从1953年改编《步步高》《将军令》,到1996年谱写《揭天鼓吹——香港节日序曲》,彭修文创作、改编作品1000多首,其中民族器乐曲400多首。除了《彭修文作品集》收录的148部器乐作品之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其他器乐曲、古典诗词曲以及中小学音乐教材曲等,这些曲子有的丢失或遗散。“迄今为止,彭修文先生在创作、指挥录制民族管弦乐作品方面,成果之丰硕、贡献之巨大是无出其右的。他毕生的音乐创作,是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高峰,他的逝世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一个时代的结束。”指挥家、音乐学者卞祖善表示。

20世纪50年代经他改编的《彩云追月》《步步高》《花好月圆》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传遍祖国大地,至今不绝于耳;60年代的《月儿高》《燕山晚秋》《回春曲》、吹管乐协奏曲音乐传奇《秦香莲》等,至今仍在海内外流传;70年代的《丰收锣鼓》《乱云飞》等被许多乐团列为保留曲目;80年代以后,他的创作状态进入完全成熟的巅峰期,写出大量具有较高水准和学术价值的精品,如交响诗《流水操》、幻想曲《秦·兵马俑》、交响诗《怀》、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第一交响乐《金陵》等。“在他的作品中,音色独特、个性突出的乐器,常常被他赋予恰如其分的个性语言,韵味浓烈,刚柔并济,曲曲难忘。”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终身指挥阎惠昌每每被作品中绝妙的乐器搭配折服,拍案叫好。

为拓展民族管弦乐队的表现力,挖掘艰深的乐队演奏技法和加强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彭修文改编了大量欧洲交响乐曲,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比才的《卡门组曲》、贝多芬的《雅典的废墟》序曲等。“中国的民族乐队既要做到突出自己的民族风格,以我为主,也要广泛吸收借鉴,发展自己。实际上这些移植改编过来的乐曲,已经植入了中国的精神风格和音响特色了。”彭修文生前为部分乐曲撰写了说明简介,收录在作品集的《乐曲说明》中。他在《〈图画展览会〉改编前后》写道:“我认为,这次试验性演奏再次证明了中国民族乐队丰富的表现力和广泛的可能性,它的前途是广阔的。任何悲观的论点是毫无根据的。”

“如果说刘天华在20世纪前半叶首先开创了民族器乐小型独奏曲创作,形成了‘刘派二胡’的话,彭修文则是20世纪后半叶带头开创了民族器乐大型合奏,成为‘彭式乐队’的领军人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指出,彭修文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60年代走向成熟,是20世纪中国音乐的一大收获、一大成就、一大贡献。作曲家、文艺评论家王嘉实表示,彭修文的艺术道路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通过对彭修文模式的研究,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代艺术大师内心的追求。